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300(1 / 1)

和科研技术带来的便利越来越多了,这要是在以前,我们哪能在外省吃到魔芋呀。” 陈胜青赞同的点点头:“时代在进步,科研技术也在日渐成熟,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一定会发展成为世界大国,再也不受任何国家的欺负。” “妈。”搬完柴火的陈天佑,站在一边,轻声对杨秋瑾,“我考上阿瓦高中了。” “我知道,我这不是做了你最爱吃的魔芋烧鸭,一会儿还蒸个你爱吃的大虾和螃蟹,给你庆祝嘛。”杨秋瑾往锅里放着盐味精,把烧好的魔芋,一铲铲地铲进一个大碗里说。 陈天佑咬着嘴唇,表情别扭道:“妈,我考了全年级第一名,王松月考了全年级第二名,她不打算跟我一起去读阿瓦高中了,她肯定生我气,气我夺了她长年的冠军之位。” “好好的,她怎么会不去阿瓦高中读书,她不是那种小气的人啊。”杨秋瑾往锅里放上大蒸格,把洗好的螃蟹跟大虾一股脑的倒进去,盖上锅盖,一脸诧异。 “松月的确不是小气之人。”陈胜青把喝完水的碗,洗好放在碗柜里,“她不去阿瓦高中读书,是因为王建军要退伍转业到湘北去,她要跟着她爸一起回湘北读书。” 杨秋瑾啊了一声,“王建军不是明年才到年纪退伍嘛,怎么今年就要走了。” “湘北某县政府部门正好有个空缺,他回去就能担任县长,错过这次机会,只能往县级以下的单位就职,所以提前办理退伍转业,回家安置,估摸着这个月末就回湘北。” “什么?”陈天佑大吃一惊:“我还以为松月是生我的气,不愿意去读阿瓦高中,原来是跟她爸回湘北。爸,你怎么不早跟我说,早知道我就不来首都了。不行,我要回去找王松月。” “你没问我,我说什么。”陈胜青看他着急的不行的模样,神色淡淡道:“王松月不也没跟你说她要回湘北,你急什么?” “我,我.....”陈天佑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 知子莫如母,杨秋瑾一眼就看出儿子在想啥,安抚他说:“天佑,你也别着急,松月不跟你说她要回湘北,兴许就是不想让你送她,到时候难舍难分的,大家都不好受。你爸知道她爸在哪就职,也知道他家住在哪里,你要想松月,可以给她写信拍电报,再不济,也可以放寒暑假去看看她,不着急,不着急啊。” 少年的心思被当妈的当面说出来,陈天佑又脸红,又委屈,总觉得全世界都知道王松月一家要离开边疆了,就他不知道,关键王松月也不跟她说。 他站在原地脸白一阵红一阵,最终气得什么话都没说,气哼哼地回屋里去了。 “看吧,又生气了。”杨秋瑾瞪陈胜青,“你又不是不知道天佑喜欢松月,他们一家要走了,你怎么不跟天佑说说,害得他平白错过跟松月告别的时间。” 锅里的螃蟹熟了,陈胜青怕杨秋瑾拿螃蟹烫着手,一边快速拿着螃蟹到盘子里,一边说:“你猜松月为什么不跟天佑讲,她们一家要离开的事情。” 杨秋瑾没吭声,为什么不讲,大概是因为两家人太熟了,觉得以后随时随地都能联络,也有可能是出于少女的羞涩之心,察觉到了陈天佑的心意,不想让陈天佑去送别,弄得大家都不好意思。 一直在烧火的李秀娥道:“人家小姑娘不想跟天佑道别,天佑生气也没用,要松月那姑娘对咱天佑有心,有缘分,不管再远的距离,他们都能联系上,天佑生气就让他生气去吧,他迟早会想明白的。” 第120章 陈天佑的气并没有生多久, 就被另一件事情给转移了情绪,那就是唐山大地震。 那一晚,一家人都睡着了, 忽然都感觉自己的床在摇动, 还以为是自己的错觉,没往心里去。 第二天一早醒来, 就从广播里听到地震的消息, 死亡人数, 数以万计,一时沉重不已,一家人都在祈祷唐山的灾民们能够平平安安。 后来他们才知道, 唐山地震灾情特别严重, 地震强度为7.8级, 整个唐山市在地震一瞬间夷为平地, 地震发生在凌晨, 人们都在熟睡,毫无防备, 造成了二十多万人的死亡, 数以万计的重伤者, 一时间之间,全国都进入默哀模式。 而在地震不久后,唐山渐渐开始重新修建房屋城市, 活着的人们满怀希望之时,9月9日,国家领导人, 毛主席逝世,举国上下震惊之余, 都痛哭不已,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当陈天佑从广播里听到毛主席去世的消息,想起在天安门广场,那位乐呵呵给妹妹捡气球的慈祥老人家,不由泪如雨下,哭得稀里哗啦。 跟他同岁,到他家来玩的李三妮儿,看到他哭成泪人,吓得放下手中的英雄牌钢笔,手足无措道:“不就是借你的钢笔写写字嘛,至于哭成这样?你还是不是男子汉了。” 陈天佑没有理她,只是从她手里冷冷地抽回自己的钢笔。 李三妮儿啧了一声,跟在他身后道:“我说真的,你为啥哭,难不成你是想王松月,想得哭?我说,她都走了好几个月了吧,你现在哭也太迟了点,你要真想她,过年放寒假的时候,咱们一起去湘北看她,到时候我向厂里请个假,我给你买车票。” 中考以后,李三妮儿没有考上高中,赵二凤给远在首都的杨秋瑾拍了一封电报,希望她能帮忙向天山农场新开的纺织厂厂长递个话儿,让李三妮儿进厂当纺织女工。 杨秋瑾就给纺织厂厂长打了个电话,同时让同样不再读书的许霞,和李三妮儿一起去纺织厂人事科报道。 俩丫头虽然年纪小,一个15,一个14,不过都有初中文凭,又都吃苦耐劳,很快进入纺织厂,当起女工学徒,开始的一年每个月只有二十块钱,转正以后,每个月就有三十块钱,二十一斤的集体粮食指标,另外每月还有二十块钱的边疆职工补贴。 边疆职工补贴是从今年开始,农场接收到兵团及地区政策致使,在农场实现盈利的情况下,开始优待职工,除原有的工资基础上,每月最低补贴职工二十块钱。 这样一来,大大增加了职工的薪资福利,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日子过得苦哈哈,每月的工资除了日常生活用度,赡养父母孩子之外,手头就没啥剩的了。 如今职工人人有优待,手头充裕,不少人一家人拼命干活挣工分攒钱,几个月下来就攒了不少,修起一栋栋红砖瓦房,也有钱票买新衣服穿,买多余的粮食肉菜,让一家人吃饱穿暖,渐渐过上好日子。 这种政策之下,即便拿到没转正的学徒工厂工资,也让李三妮儿幸福满满,她不用每月把工资尽数上交,她妈让她自个儿攒着钱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