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猪草。这个人力成本也很高。 当然,光吃草,长得肯定不够快。 所以,她才提出了米糠和杂粮这个要求。 杨元鼎毫不犹豫答应了:“行,就这么办,只要你们不吃亏就行。” 徐氏摆手:“不吃亏,不吃亏了。” 她甚至怀疑这样杨元鼎会不会有点吃亏。 杨元鼎喜滋滋的将小猪托付给了张司九:“你好好养着它,我未来怎么样,就全靠你了。” 张司九:……这话听着好像不太对劲。 徐氏也被逗笑了:“这话说得,一头猪,怎么还和未来扯上关系了?不过你放心,既然你交给我们,我们肯定好好养。就是现在没几个月就要过年了,估计过年时候也吃不上,得等到明年春天呢。” 这是徐氏根据自己养猪得出的经验。 养上一年的猪,才能长够一百来斤,杀出来才能有肉吃。 杨元鼎和张司九对视一眼,默契地谁也没有提可能过年正好能吃上猪肉这个事情。 现在说了,大家未必会信,还是用事实来说话吧。 至于小猪已经被阉割的事情,两人也默契的没有提。 毕竟不好解释。 而徐氏看着小猪挺正常的样子,也没仔细看,更不要说发现那个小小的伤口了。 于是,这头小猪就被安顿在了张家。 怕大猪欺负小猪,徐氏特地重新圈了一块地方来喂猪——是的,直接圈了一块地方,没有猪圈。 毕竟,张家只有一个猪圈。 说是猪圈,但其实就是个棚子。只能起到一个遮阴和遮雨的效果。 而且设计得很不好,没有联通旱厕,屎尿就拉在角落里,需要人每天去清理。 因此整个猪圈臭烘烘的,猪身上也臭烘烘脏兮兮的。 这也是为什么,猪被贵族视为不洁,嫌弃它肉的缘故。 张司九觉得,是时候改善一下旱厕和猪圈了。 不然,在这样生长环境之下的小猪,不仅容易生病,而且确实也很污染环境。 张司九又拉着杨元鼎跑开,将这个事情提了:“我需要你配合一下。” 杨元鼎虽然不知什么情况,但他对张司九的信任,已经到了盲目的地步,因此毫不犹豫:“你说!” 时下旱厕,是挖个坑,上面铺上木板,然后在木板上开个小口子,人就蹲在那上头上厕所。 怎么说呢,不仅臭气熏天,还十分的……危险。 因为很容易掉进粪坑。 张司九用树枝在地上画出现代农村的茅厕雏形:“你看,这样设计,粪坑可以直接在房屋外,不至于那么臭,而且人上厕所也更安全。不仅人的厕所可以这么设计,猪圈的也可以。只需要将厕所和猪圈规划在一起,然后每一个猪圈里留出一个口子,可以直接将屎尿从口子里推出猪圈,掉入粪坑。” “对猪来说,也是好事。能减少细菌繁殖。而且,厕所地面,不能是平的,要跟浴室一样,慢慢的倾斜,这样方便屎尿往那个口子流淌。” 杨元鼎还真没怎么去过农村,仅有的去农家乐体验,那也是住得跟酒店一样,抽水马桶或者抽水蹲坑,根本就没有见过这种最原始的。 张司九说得认真,他听得更认真。 而且还觉得这个设计很精妙。 但有一个问题:“那这个粪坑满了该怎么办?” 张司九摇头:“满不了,猪粪里面含有大量的纤维和没消化完全的青草,发酵很快,发酵过的粪水,可以用来做肥料。” 现在粪坑里的粪水,也是做肥料的。 杨元鼎点点头:“那就没问题了。但我要做什么?” “你回去画下来,然后再来一趟,告诉他们,这是你书里看到的,这样养猪更好。”张司九当然是想好了怎么用上杨元鼎了。 她提这个事情,家里肯定不会同意和相信。 毕竟首先一个是穷,二一个,他们会当自己是孩子来看。 最合适的人选,当然是杨元鼎。 杨元鼎本身就是寄养猪的人,其次又是县令家的小儿子,是正儿八经读书人,加上年纪也大点,所以更具有说服力。 唯一一个问题,就是经费问题。 张司九揉了揉眉心,很快就想到了解决经费的办法:“那个渡口,什么时候开始修?你知道吗?” 卖饮料赚的钱,可以拿来修猪圈,如果到时候还不够……就只能问杨元鼎先拉点投资,后面赚了钱再还给他。 杨元鼎还没跟上张司九的脑回路,还有点愣神,下意识的回答了:“听说快了,就这三五天的事情了。到时候,还要先祭祀一下呢。” 这年头,动土是大事儿,不仅要先请人算个良辰吉日,还要祭拜一下各路神仙,保证工程顺利,后续使用也没问题。 张司九点点头:“那我回头去准备一下。” 现在还没出夏天,她已经想到了一个很好的饮料:酸梅汤。 再想几个别的,还能有不同的口味可以供客人选择。 其实在城里,她就发现了,这个朝代,卖饮料的摊子还挺常见的。 尤其是城门口,有三四个呢。 不过,大多数都薄荷饮之类的,并没有太过复杂的。 那些摊位上,甚至还有一些碎冰块。用来制作凉饮。 但加了冰块的,要比普通的贵。 张司九没打算弄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只要解渴消暑就行了——反正也不进城,只是卖渡口这一波。 第44章 生活不易 这一天晚上,张司九和杨元鼎都睡得挺晚。 张司九是单纯的想着赚钱大计。 杨元鼎则是在设计……猪圈。 考虑到各种实用性,美观性,杨元鼎将图纸改了好几遍。 杨家人难得见杨元鼎这么认真,连吃饭都顾不上了,既吃惊又欣慰。 尤其是杨修,前两天杨元鼎为了不读书,和他打赌的事情,气得他两天没吃好饭,这会儿听见自家三郎在挑灯苦读,登时就摸着自己那胡子,一脸欣慰:“看来三郎也终于要开窍了。” 杨元璋替弟弟说话:“三郎天资聪明,虽然顽劣活泼,但心地纯善,之前也不过就是还没长大,现在想明白了,自然就知道用功了。” 杨元峰却感觉事情没那么简单:“他不是最不爱读书吗?怎么可能忽然就开了窍?” 周氏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也十分了解自己小儿子,想了想到:“那大郎你去瞧瞧。若真想明白了,也是好事。” 只是转头她又劝自己丈夫杨修:“不过,就算三郎还是没开窍,你也别着急上火。又不是人人都是读书的料。他学不进去,你就是气死自己也没用。” 再说了,三个儿子,老大读书已然是很厉害,难不曾还奢望个个儿都如同老大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