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大宋一把刀 > 分卷阅读37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371(1 / 1)

那是真小心翼翼,唯恐一个手抖,原本的好运气,瞬间就变成悲剧。 清理完这一个,张司九将看见的其他碎片也清理后,还特地又仔细检查了两遍,确定没有了骨头碎片后,这才让程万里来接骨——这样的断口,用连接片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这次直接是整个包了一圈。 没办法,缝隙太多,而且骨头上还有裂纹,真的钻孔的话,怕是还得继续碎。 忙活这些,张司九和程万里出了一身的大汗。 就连齐大夫他们,也是累得快要站不住。 一晃,这个手术做了差不多有两个时辰。 两个时辰,四个小时。 正常站着都累,更何况是维持一个精神高度集中的固定姿势——尤其是张司九和程万里,胳膊一直抬着,还做着精细的动作,那就更累了。 最后快收尾的时候,显然麻药药效都要过去,赵城的眼皮子都开始颤动,好像随时都要醒过来。 因为已经收尾,所以他们也没给补麻药。 当转移回了加护病房没多久,赵城就醒过来了。 睁着还有点茫然的眼睛看了半天,才慢慢的清醒过来,一醒过来,就口齿不清的说了句:“我还活着?” 张司九问他:“你感觉下,看看腿疼不疼。” 刀口的痛,还要持续好几天,随着情况好转,慢慢转变成痒痒,最后才会消失。 赵城费劲儿感受了一下——虽然疼痛感因为麻药的缘故还没那么明显,但已经能感觉到了。 他点点头:“疼!” “疼就对了。死人是不知道疼的。”张司九点点头,宽慰一句:“放心,等麻药劲儿过去了,更疼,到时候你就可以完全放心了。对了,今晚要是疼得厉害,睡不着,就让齐大夫给你开个安神促眠的药,睡着了就不疼了。” 赵城:……听起来一点不像是安慰。你们就这么对待病人的吗? 但是经历了这么多,赵城已经不敢嚣张了:能说给你来一刀就来一刀的小孩,惹不起! 他憋屈的点点头:“知道了。” 张司九又叮嘱了听云几句,尤其是嘱咐听云一定要给赵城尽量活动一下另外一条腿后,这才走了。 出去后,郡王府的人早已经围着程万里问了半天了。 程万里脾气好,问一句答一句,倒没有不耐烦。 张司九一看这个情况,赶紧贴着墙根溜走——老程的经历,她可不想来一遍。 齐大夫的妻子已经准备好了饭菜,这会儿齐大夫正大口吃饭呢。 看见张司九,齐大夫就招手:“快来快来,有熏鸭,给你留了只腿。” 至于另一只腿,早就不见踪迹。 张司九也不客气,狠狠地咬了一口——这个时候早就过了吃饭的时间,她还在长身体,一饿就感觉身体都要被掏空了不说,甚至还感觉胃里像是有一只怪兽,不停地在叫嚣咆哮,恨不得连空气都要吃掉充饥。 一个腿都吃完了,程万里还没回来。 张司九问已经吃饱喝足的齐大夫:“齐大夫不去救老程?” 齐大夫轻哼一声:“救他干嘛?烂好人。我看还是不够饿。饿狠了就知道来找吃的了。不用救。” 张司九想想是这个道理,也就不去管。 她刨了几口饭,又问齐大夫:“这次的事情,您有没有什么想法?” 既然现在医馆有她的干股,张司九就不得不上心一点:人要救,那钱途也是要的! “这明显就是叶岚那孙子搞出来整我们的。”齐大夫冷哼一声,面色不善:“到时候,等赵小郎君好了,我亲自护送赵小郎君回去,然后顺带去看看叶岚!锦官城里,我还是认识点人的。既然他给了这个机会,咱们还真得好好打打名气。” 这样将来医馆出去的人,才更有威望。 齐大夫说到这里,又压低声音问了句:“赵小郎君的腿,会不会瘸?” 张司九实话实说:“真得看愈后情况。现在这段时间,千万别瞎吃龙牡汤这种东西,否则,真能长成长短腿。到时候不想瘸就不行。” “而且,要让他下地活动,但是又不能太早下地活动,否则骨头错位是大事,不敢用腿,腿变得不灵活,也是大事。一直躺着,还容易气血淤滞,闹出其他毛病。” 血瘀,则成块。也就是……血栓。 一旦血栓,造成了栓塞,那就不是瘸腿的事儿了,是嗝屁的事情。 齐大夫听见这话,立刻表示:“放心,我会留意这个,多用活血化瘀的药。反正这次,不管用什么成本,咱必须保住赵小郎君!” 他声音更低:“杨县令叫人给我说了,郡王府的人,咱们得罪不起。” 第401章 有问题吗 事实上,这件事情,杨县令的确是一直挂心着。 杨元璋将郡王府的人送到了医馆后,留下足够的暗示,也没久留,中间手术的时候,趁着没人注意他,他回去县衙了一趟。 回去后先见了杨县令,杨县令一看见他,就立刻站起身来,关切问道:“怎么样?能救吗?” “已经开始治疗了。”杨元璋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说了一遍,着重提了手术知情书和手术同意书:“医馆能想到这个法子,实在是妙。” 这样一来,不管赵城出了什么事情,只要拿出这两份文书,那么就是郡王府也拿医馆没办法——情况都说了,人也摆在这里,真出了事情,那怪谁呢? 仔细了解了什么叫手术知情书和手术同意书之后,杨县令也觉得神妙:“真是神来之笔,神来之笔啊!谁想出来的法子?可真是保全了医馆!” 杨元璋虽然并不知具体是谁想的,但不妨碍他猜测:“应该是和九娘有关。九娘有时候和三郎有些像,他们总有一种奇思妙想,同我们常人不同。说来,也是羞愧。先生教授我读书时,常说,所思所想,最重要是一个灵动,莫要为常态所固,可我总是不能领悟。三郎和九娘,却总轻易做到。也不知是不是因为我不够聪慧所致。” 说到这里,杨元璋的语气里,是真有点羡慕的意思在的。 可关键是这种东西,羡慕不来,也没有诀窍。 甚至,就连模仿都模仿不来。 真非要去模仿,那就只有一个东施效颦的结果。 反而贻笑大方。 杨县令听出大儿子的羡慕与怅然,便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宽慰道:“大郎,凡事不可强求。九娘也好,三郎也好,心思纯净,年纪也小,又一起经历过生死劫难,尤其九娘,小小年纪所经所历,皆非常人可比。或许正是如此,他们才看事情更为通透。” “每个人要走的路不同,每个人性情也不同。你身上,自然有你的好处,何必妄自菲薄?走不得灵动巧思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