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开始的镜头有一个调整焦距的过程, 从模糊到清晰。接着,是梁愿醒的声音。 他声线清冽干净,伴随着环境风声和迎风说话时不时哆嗦两下, 让冷有了传递感。 视频第一句话:“欸老板, 你看, 那小狗顺拐呢。” 小村里很多热情小狗, 他怕狗, 但又想拍, 就躲地远远的拍人家, 段青深说他是狗狗偷窥者。 画面中天空是冷冷的灰蓝色, 村子里有一两间木屋亮着灯光。除了风声, 还有两个人走路踩雪的声音。视频里, 老板轻笑了下, 说:“小狗慢慢走路的时候顺拐很正常的。” “哦~”梁愿醒换了只手拿相机,接着跟视频观众说, “大家好,我们要离开禾木了……哎吓我一跳!” 梁愿醒一趔趄, 视频跟着抖了一下,还好被段青深迅速扶住。他接着说:“绊、绊了一下, 我们要继续出发了,还有拍摄任务没完成,要加快进度, 十一月所剩无几了。” 其实不是绊了一下,是他忽然腿软, 来自段青深的余威。 视频总时长25分钟,观众们在视频开始了阶段报菜名,意为看视频下饭。在冷灰蓝色的画面上飘着生煎包、水煮鱼、辣子鸡。 他被扶了一下后, 相机被转移到另一个人手中接着拍摄。段青深拿过相机后牵起他手,接着,镜头中光线变化,原来那灰蒙蒙的天并不是日落的蓝调,而是日出的前奏。 天光乍破,有浅金色的光从云层中刺出,像一颗橙子挤出的果汁,喷洒在远方雪山。拿着相机的人走了几步,镜头对着另一台装在三脚架上的相机,相机正在使用固定的5秒间隔在连拍。 两个人仍然没在镜头中露脸,只有声音。 “这是要做成日出延时摄影的。”梁愿醒指了指屏幕,“如果你们也是尼康的话,ISO这里可以自动,光圈F8,不过要在拍摄前手动调焦,拍几张看效果再调整……我们用的广角,个人建议曝光优先,因为日出时候光在不断变化,拍着拍着天空过曝了雪地过曝了都会发生。” “好,谢谢醒醒老师。”段青深很捧场地说。 拍了一小时日出后回去木屋,今天是在禾木的第三天,今天要离开了。因为十一月真的不剩几天,昨天傍晚江意询问他们拍摄进度,两个人小心翼翼地发过去七张照片。 暴雪公路、车窗保护区、雪地轮胎、清雪车、雪原列车、星空帐篷脚印、公路冰面倒影。 江意收到照片后沉默了一会儿,然后问:就没了? ……没了。 又问:钞能力可以加快进度吗?11月28号我能拿到12张图吗? 当时是段青深的微信在电脑上登着,两人同时看屏幕,又同时看对方。二人笃定地点了点头,然后回她:不能。 上哪偷图去,原本11月就紧巴巴的只有30天,她还要再挖掉两天,还是这样可遇不可求的风光照片。 无论如何他们要继续去拍照片了。视频拍着梁愿醒收相机收三脚架,然后背上设备向木屋走。路上拍了小狗在雪地上跑出的爪印,拍了在酒店里吃早餐,然后把行李拎上车,最后将相机支在车后排,两个人上车,调导航出发。 有条弹幕说:代入感很强,已经抱着薯片坐在后排了。 紧接着一条弹幕:给我吃点儿。 我也要。 谁有湿巾啊? 你嗦嗦得了呗。 他们从阿勒泰往南开,去塔城拍百里风区。 232省道有一段蜿蜒的盘山公路,它不算陡,但特别盘。这段弹幕是:师傅慢点开,有点想吐。 跟在后边的弹幕:你要吐提前说啊,别吐我身上。 还有:你跟我换个座位吧,我这儿方便吐。 你坐哪儿呢? 车顶。 ? 从省道换上国道,回到布尔津县,在城里加了油,买了些补给。这段也录下来了,但被梁愿醒剪辑了一下,画面切回来的时候,镜头下缘拍到了超市的袋子。弹幕就开始挑零食了,我要果冻,我要可乐,帮我拿一下番茄味的薯片谢谢,哎你撕果冻能不能慢点啊呲我身上了…… 过巴音托海收费站的时候换梁愿醒开车,这个时节到塔城不是个明智的选择。百里风区路段被称为“魔鬼的50公里”,年年在这条路上被风吹翻的车不在少数,尤其没有风区驾驶经验的司机,在这里很容易出事故。 安全起见,他们决定进入风雪吹路段后拍几张照片就折返去克拉玛依。 上传这条视频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克拉玛依的酒店了。 “审核过了吗?”段青深问。 “嗯,发出来了。”梁愿醒指尖滑着触控板,“这期根本没法加BGM,加上了就是风声、BGM声和我的讲话声三方扭打在一起。” 旁边段青深笑笑:“百里风区,10级大风当然不是开玩笑的。” 酒店房间一张长书桌,两个人各自用自己的电脑在工作。梁愿醒这边后台渲染着日出的延时摄影,段青深则在线上办理营业执照。 原因是从原则上来讲,照片属于“按下快门的那个人”,可他们的每张照片都是两个人共同完成,在署名方面一直是个问题。其实两个人都不介意署名,所以江意直接说,你们注册个体工商户好了,就署名青山醒,后加括号,你俩名字都能上。 于是段青深在研究这个。 “啊,好了。”梁愿醒把视频导出来保存,然后把百里风区的风吹雪照片拉进软件,看了一会儿,“哇……这张真绝了。” 段青深偏头看过来。 依旧是段青深很喜欢的慢门镜头,10级大风将公路旁的粉雪吹到路面,而这样慢门照片的画面评价必然是两极分化——这不就是手抖的糊片吗,和,这是风吹雪的轨迹。 所以保险起见,高快门速度的照片也拍了几张。 梁愿醒支着下巴看着这张慢门照片,说:“你挺喜欢这种拖影画面的,但我从来没见过。” “什么?”段青深问。 “以前没见过。”梁愿醒还是托着下巴的姿势,看向他,“就是刊登过的照片里。” “很少有杂志愿意登慢门风光照片,有点不符合传统审美。”段青深解释,“容易起争议,就像这张,看人怎么理解了,你觉得拍到了风,但别人觉得这照片糊了。” 梁愿醒想了想,点头,没再说什么。 二人在房间里各自忙活,修图、传视频、选照片。静谧的夜很温馨,手边是外卖来的热饮,两台电脑散热嗡嗡轻响着。 梁愿醒伸了个懒腰,脑袋往后仰,瘫在椅子里。他揉了揉眼睛,转头看段青深的电脑。 经营地点方面,段青深跟曾晓阳快速商量了一下,决定填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