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臣到的那天,他们没有摆摊,第二天又摆起来的时候,排队的人可多了。
“小哥,你们家的这个圈卖吗?”一个牵着小孩的人问摊主,摆摊的是韩文彧家的一个仆人,仆人也从一开始总是会悄摸看自家小姐,到现在能够很自然地代入小摊贩的当家做主的身份。
“不卖啊,我们都是小本生意,圈子也是成本的,你就这么带走我们的老员工,也不合适吧。”
“嗨,要不是我家这个小子,他就喜欢扔你家的圈子,套你家的这个小娃娃,换做别家的他也不愿意,我也不想着买圈子了。”
大姐也没藏着掖着,两三句就把事件的前因后果说的一清二楚了。
被她说的小孩,也就是她怀里的这个,也是一边搂着她的胳膊,眼睛直勾勾地看着摊位上的小娃娃,被他盯上的那块,看起来是一只可可爱爱的透明微黄的兔子。
“这光有给圈也不行啊,这没东西,你家郎君就能被敷衍过去了啊?”旁边有人好事,也跟着凑合说上两句。
大姐也毫不掩饰,“十天每天都扔出来才走,家里已经有九件了吧,算上今天这个,就是十个了,买个圈,也够他自己带着朋友打发一下午的时间了。”
显然,大姐今天也要带着孩子套中了再回去。
排在大姐后面的人,看着小孩,都已经在掂量着自己家的小孩有没有这个耐心排队了。
不过看着小孩眼睛发亮地看着别的人在玩的样子,也是一下就不担心了,看别人扔套圈,都能扔地开开心心。
韩文彧在队伍里面毫不起眼,排在了大姐之后的几个位置,中不溜,在他前前后后都有另外安排好的托,他旁边也有。
大家三三两两地说着不同的话题,有人在和朋友讨论写诗作词的平仄音调押韵与否,有人则是和朋友辩论楚河汉界究竟是项羽厉害还是刘邦厉害,甚至还有人聊天气聊到有陌生路人加入的。
也正是每个这样的套圈摊位上,都有着各式各样的知识分子在聊天,所以也慢慢变得热闹。
很多人带着孩子,不仅仅是家里宠着孩子,更多也是这里能够无声无息地听到学到点知识。
辽国使臣来汴京的第一天,这次整理好自己之后,就开始积极地申请进宫见宋仁宗,不过宋仁宗也不是那么好见的。
用良辰吉日的借口拖延了三天。
“这大宋真的是,磨磨唧唧的,不就是见我们一下吗?还要挑选个良辰吉日。”
“你又不是不知道,这是大宋的习惯,别说是见我们要挑选呢,人家成亲也要挑日子,做什么事情也会找人算算,据说很有用,准的。”
“你怎么知道这么多……要不也带我去算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