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对赵颢的了解,南边的旧氏族敢挑事,纯粹是自寻死路。 若非赵颢在西都城停留数日,火气熄灭不少,灭门的绝不只六家,恐怕南都城内的氏族都会被梳理一遍。 对着刻满字的竹简,父子俩对视一眼,难免有些后怕。 幸亏做出明智之举,早早把他送走,让他去见西原侯。不然地话,这股火气朝谁发当真不好说。万一自己被迁怒,岂非是一场无妄之灾。 思及此,父子俩长出一口气,万幸啊! 第283章 第二百八十三章 赵颢清理心怀叵测的旧氏, 对南迁氏族予以威慑,不代表会放慢对外扩张的脚步。 南赵侯归国不到一月,六家氏族及附着势力被清扫一空, 新土地政策开始试行,向南探索的队伍整装待发。 旧氏族和南迁氏族头脑清醒,尽可能避免无谓争执,遵照国君的意图,集中全力办实事。 预料中的动荡没有出现, 旧氏族被吓破了胆,哪怕利益缩减,也不敢对赵颢指手画脚,更不敢有任何非议。 旧氏族变得知情识趣, 处处紧跟国君脚步, 南迁氏族缺少目标发力,不好没事找事, 只能按下心来脚踏实地, 在国君分派的任务上发光发热。 氏族之间形成默契, 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不敢做出头的椽子。 赵颢铁血无情, 谁敢蹦高对着干, 百分百用刀削,绝无二话。 体会到国君的冷血, 没人敢随意挑事。 氏族不冒头, 国人庶人对新政策接受良好。部分表现出色的奴隶得到实惠, 一时间不敢置信,睡觉都要抱着象征分地的木牌,唯恐是黄粱一梦, 醒来就会落空。 威慑也好,惧怕也罢,总之,在赵颢的铁腕之下,南都城的风气为之一新,各种流言烟消云散,关于土地政策的解读取而代之。 鉴于南地的特殊性,郅玄拟定的土地政策试行良好。 尤其是新圈占的地盘,无需赵颢发威,氏族陆续见识到分地的好处,不用强按头,纷纷主动着手实行。 圈占的土地越多,人力越是不够用。 哪怕是大氏族,走出去一段时间,劳动力也会变得捉襟见肘。 对抗瘴疠的药物源源不断,对外探索的队伍越走越远,土地和资源唾手可得,偏偏缺少开荒和采矿的条件。 氏族们遭遇相同的难题,基本上是有田没人耕,有木无人伐,有矿采不了。 明明有宝山在前,知其门不能入,换成任何人都要捶胸顿足。 赵颢颁布的改革政策看似削弱氏族,实际上能最大程度调动奴隶的积极性。付出的是尚未到手的利益,换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只要有脑袋,都能算清这笔账。 陆续有氏族品出味道,将圈占的荒地划出一部分,分给手中的奴隶。 这样做的好处是奴隶拥有部分私产,愈发积极干活,还对压榨自己的奴隶主感恩戴德。 用郅玄的话说,氏族们的心黑透了,黑得冒油,处处闪烁黑光。 可在当下,这种做法却最受肯定。 如果赵颢不改章程,按照郅玄拟定的条令执行,改革未必能顺利进行。想有今日局面,必然受到相当大的阻力。 不提氏族反对,奴隶也未必相信。 狼突然不吃肉,还要把肉分给兔子,可能吗? 想想都存在问题。 哪怕狼拍着胸脯保证,从今日起改吃素,兔子也绝不会相信,更大可能是蹬狼一脚转身就跑。 分明是不怀好意,想骗猎物自投罗网,没那么容易! 在给郅玄的书信中,赵颢写明改革进展,对发现的问题不做隐瞒,处理办法也和盘托出。 接到南来的信件,郅玄总是会再三琢磨,最终得出结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凡事想当然不可取,切合实际才是根本。 参照南赵国经验,郅玄在草原划出部分土地,试行新的土地政策。 彼时,西原国氏族大批走出去,沿着狐商和茂商探索出的道路,或挥师北上,或策马西行。 随着氏族们集中行动,西原国的版图迅速扩张。不到半年时间,国土面积增加一倍。疆域之广前所未有,即使大部分是荒地,也令国人心潮澎湃,欣喜不已。 每拿下一片土地,氏族必详细绘制地图,并按郅玄要求打下界碑,设立驿站。 最初的界碑是木制,形状类似栓马桩,刻在上面的文字也十分简单。之所以如此,全因氏族们未发现君旨深意,大多应付了事,不打算费更多心思。 改变的契机在于一场冲突,冲突的源头是一条河道的归属权。 当时,西原国和北安国的探索队伍不期而遇,双方背后都站着大氏族,对河两岸肥沃的土地势在必得。 彼此势均力敌,都不肯让步,冲突一触即发。 中途有第三支队伍出现,和一方同属西原国,背后是六卿之一的骆肥。 查明争执缘由,骆氏领队呵呵一笑,请冲突双方同往河道上游,一块界碑赫然在此。从表面斑驳的痕迹能够看出,界碑不是仓促摆设,早在河畔多日。 界碑上的文字明确表示,早在数日之前,骆氏队伍就发现此处,并策马划出地盘。依照先到先得的规矩,北安国和另一支西原国队伍主动退出,不能再涉足此地。 通过这件事,西原国氏族恍然大悟,终于明白郅玄坚持立界碑的原因。 有此凭证,无论遇到谁,亮出界碑就是“无主先得”,就是“有理有据”。子孙后代遇到挑衅,同样可以拍拍界碑,一句“先祖开拓”,再一句“自古以来”,字字句句都是道理。 不讲理也没关系,以西原氏族的战斗力,相信会让对方明白讲理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不讲理就只能我好你不好,被锤死也没处喊冤。 事实上,大多数西原氏族更希望对方不讲理。偏偏愿望很难实现,只能叹息一声,高手寂寞啊! 基于界碑的重要性,材料由木头改为石料,体积越来越大,由半米增至一米、两米乃至五米。 西原国氏族内部比拼,甚至出现高达十米的界碑。远远望去,如定海神针移到山前,令人叹为观止。 西原氏族的做法带动邻国,北安氏族吃过亏,最先效仿,南赵国和东梁国紧随其后,大小诸侯国纷纷跟进。 制作界碑的材料五花八门,木材石料应有尽有。 有富裕的氏族突发奇想,竟然用整块玉石雕刻界碑。 郅玄知晓此事,无语之极。炫富也不必如此,当真不担心夜半无人,界碑被人扛走? 这样的疑惑持续到他亲眼看到那块界碑。 长五米,宽三米,高也接近三米,哪里是界碑,分明是一截城墙。这样的体积,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