械化之后对工人需求量不大,从管理到工人,有几百人应该就差不多了。我们明天出去转转?” 司红锦在国外生活时间比较长,比较了解国外的情况,她说:“可以跟当地政府联系一下,他们应该会很积极主动引进外资的。” 远夏说:“师姐说得对。那明天我和行一去市政厅了解一下情况,陶阳跟我去,郑工和师姐你们自由安排吧,去附近转转都行。” “行!” 第240章 谈判 于是第二天, 远夏便和郁行一陶阳一起去了市政厅。 还叫上了德语翻译,虽说德国英语普及率高,但也得以防万一, 毕竟德国市政厅的文件不可能都有英文吧。 果然不管是哪个国家, 对外企投资都是极其欢迎的,尤其是能够带动大量工人就业的实体经济。 德国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还是不错的, 至少不会像南欧国家那样,工作日去市政厅办事还未必碰得到人。 所以远夏第一天去, 就有收获,拿到了一堆招商引资的资料,教你如何在德国开公司。 由于建工厂用地面积比较广, 这需要跟波恩所在的北威州政府协商,选定地址修建工厂。 建厂不是一天之内能搞定的, 今天只能先了解一下情况, 等跟马斯特谈好收购案再考虑。 翌日, 马斯特的老板托马斯·海尔曼过来了, 远夏与他在马斯特公司见了面。 他们见面的地点并不是会议室,而是老板办公室, 海尔曼坐在沙发上接待他们,算不上正式谈判, 倒像是寻常的会友。 海尔曼先生须发皆白, 是个面色红润腰杆笔挺的矮小老头, 精神状态非常不错,他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跟远夏他们沟通并没有障碍。 远夏对海尔曼先生表示出了极度的尊重, 对于技术出身的同行, 他总是尊重的, 更何况马斯特的混凝土机械一直以来都是行远学习追赶的模范。 “海尔曼先生,我是来自中国的远夏,很高兴认识您。您和马斯特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从你们身上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请允许我代表我的同事和公司向您表达诚挚的谢意。”远夏双手握住海尔曼枯瘦的手。 海尔曼灰蓝色的眼睛看着远夏,眼里含笑,点头说:“我早就知道你了,请坐。我该叫你严先生?” 远夏纠正他的发音:“远。不过您随意,爱怎么叫怎么叫好了。”说完他笑了起来,他没有英文名,也不打算起,反正平时能用的时候极少。 海尔曼再次试着发音:“远(元)先生?” 远夏笑着点头:“对。” 海尔曼说:“中文的发音非常有意思。我很早就听说了你们公司,2009年,你们的混凝土机械销量就超过我们了,而且臂架泵车的输送高度也早就超过了我们,非常了不起!” 远夏说:“谢谢您的夸奖!” 海尔曼说:“我已经了解你们的诉求,想要收购马斯特的全部股份。” 远夏点头:“对的。” “我已经82岁了,在这个公司工作了四十多年。现在年纪大了,我已经没有能力管理公司了,我的孩子们没人对它感兴趣,我一度有些伤心。让弗雷德代我管理公司,他也快退休了。公司现在的经营状况不太好,我担心它会撑不下去。现在听说你愿意接管它,我还是很高兴的,你会将马斯特这个品牌继续保留下去,对吗?”海尔曼用灰蓝色的眼睛盯着远夏。 远夏认真点头:“我会的。马斯特是个伟大的品牌,我们会继续将它发扬光大,让它重现往日的荣光。” 海尔曼的眼里浮上笑意:“你要记住你今天说的话。” 远夏认真道:“我会的。还有这么多朋友在这里见证。” 海尔曼说:“我还有一个要求,你们收购马斯特后,要保留现有的员工,不能让他们所有人失业。” 远夏笑着说:“这是当然的。我还需要这些员工帮忙生产产品,管理马斯特呢。我只会对马斯特的管理和生产方式进行一些调整,人事还是维持原来的不变。” 海尔曼满意地点头:“那就好。具体的收购方案,我就不跟你谈了,让费雷德跟你谈,他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 远夏说:“好,谢谢您的信任!” 海尔曼还是很得意自己一生的创造,他亲自领着远夏一行人去参观他的公司,包括陈列室、工厂车间等,如数家珍一般说起当年的丰功伟绩。 远夏看着陈列室的那些混凝土机械模型,几乎每款马斯特的产品都有相应的缩小版模型,心想自己回去也得弄个这样的展览室,既有纪念意义,也有教育意义。 跟海尔曼见过面后,接下来就开始进入谈判环节,通常这样的跨国收购案,时间跨度会非常长,一次两次很难谈得拢,远夏也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但是他们这次谈得非常顺利,马斯特应该是急于想卖,而且海尔曼又比较满意行远这个买家,因此谈判过程中,马斯特并没有刻意刁难,碰到问题,双方互相协商、退让,很快就达成了一致的协议。 11号跟海尔曼见面,12号正式开始谈判,每天都能取得非常顺利的进展,到20号时,他们的初步谈判已经告一段落了,只是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敲定。 为了配合远夏他们的时间,马斯特这边的工作人员甚至将每天的七小时工作时长延长到了每天八小时,因为中方的人员想刚在春节前回去过年。 远夏本没想到一次就能谈妥,以为顶多就去一个星期,足够赶得及回家过年,没想到马斯特的效率竟然那么高,他们甚至都打算这一次就将方案给定下来。 不过22号就是除夕了,这对中国人来说是异常重要的日子,无论身在何方,都会赶着回家过年。 远夏他们也订好了21号的机票回中国。 远夏在德国银行开了账户,并且向马斯特支付了一笔保证金,这才放心离开德国。 回去的路上,郑松柏说:“我们应该多留几天,等签完合同再回国,免得生变。” 远夏说:“问题不大,我觉得这次签合同太仓促了,多一点时间冷静思考一下,看还有些什么细节有遗漏的。年后我们再去。” 郑松柏说:“我就不去了,也帮不上什么忙。” 远夏笑着说:“主要是连累您休息,年后我和行一再去吧,您和师姐都不用去了。” 他们在北京下飞机的时候,已经是1月22日除夕了,其他几人还要转机赶回家去过年,远夏和郁行一就直接去了父亲那儿。 文博在前几天就被远冬两口子从越城接到北京了,就住在远冬家里,他和远航两人年纪相仿,气味相投,还挺合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