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都市报上打广告吗?那也太大阵仗了吧,我们这才十几张桌子而已……” 刘彩娟搓着手,还是有点不敢相信。 “不不不,妈,你想哪里去了,我们肯定不在都市报打广告,不过我们还是需要郭记者的!” 第114章 “校报上打广告?” 郭记者今天穿着一件单薄的茶色风衣, 似乎是男款,宽大的廓形随意地搭在肩膀上,显得她整个人更加瘦削, 仿佛一阵风就要倒下去。 可她说起话来,声音却苍劲刚强, 具有生命力。 “没错。我想,理工大的校报上,如果可以刊登我们餐厅的广告, 那岂不是能迅速在附近打响名声?我们的顾客主要就是附近的人, 理工大那么多大学生, 是我们的主力客源啊。” 郭记者点头,“话是这么说,可是,你家餐厅不是还没开业吗?” 纪舒笑着说:“郭记者是搞媒体的, 难道忘了1979年海市外国手表报纸广告的事情?” 郭飞霞微微张嘴:“你个小丫头,怎么什么都知道?你一说,我们以前老师确实讲过这个事情, 这之后报纸上的广告就多了。你是想学瑞士“雷达”手表,在产品进入市场之前,就打广告?” “没错,我就是要营造神秘感,树立品牌意识。” 纪舒说完,眨眨眼, 俏皮一笑,然后把昨天连夜和刘彩娟定好的菜单递给了郭飞霞。 “你看, 我们菜单已经做好了, 我还准备同步印刷菜单单页作为宣传单, 正面是菜单,背面是优惠券,消费满10元就送一个凉拌小菜。我妈妈的个体户证件都办理好了,各项手续都合格,明天装修完毕,再请有关部门来核查一下,随时可以开业。” 郭飞霞接过纪舒递过来的文件,看见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菜式和价格。 “价格倒是不贵,都是家常菜。而且去年以来物价飞涨,你家定的价格算很公道了。现在啊,出来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了,我觉得你们能火!” 纪舒见郭飞霞这么说,也放心下来。 以前只有国营饭店,改革开放之后很多个体户开饭店,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就餐需求。 如今,正是餐饮行业起步阶段。 郭记者这样的上班女郎,又一天到晚在外面跑,应该是经常下馆子的,肯定见多识广。 上辈子的纪舒,这时候根本没机会下馆子,都是冯光耀下馆子,想到这里,纪舒心里还是仿佛有一团火在烧。 “纪舒,你这些想法都太新潮了。这两年新开的小饭馆不少,想到打广告的,我还真是第一次见。你找我算是找对人了,我们单位刚好有记者就是理工大毕业的,我记得之前是理工大新闻系的学生,肯定认识搞校报的人。” “那可真是太感谢你了!” 郭飞霞挑眉毛,“那也不是白帮忙的啊,你开业了我一定要去大吃一顿,给我打折!” “打折?不可能!” 纪舒装作生气的样子,又娇俏一笑:“直接请客啦!” …… 第二天一大早,纪舒刚好轮休,就径直到了铺子里来。 老柯和其他工人已经早早等在门口了。 “小妹子,你看看,我们这手艺,怎么样?” 纪舒仔细看过去,这墙面是刷得整洁平滑,用手一摸,滑溜溜的。踢脚线都是镶嵌的瓷砖,电线都是走的暗线,一点不影响美观。 通往二层的小楼梯是深一些的木色,楼梯是钢铁的架子,栏杆是实木的,结实又漂亮。 根据王顺月的设计,二楼的栏杆也是木制的,扶手的切面做得非常完美,看起来简直就是巧夺天工。 这三个工人,泥瓦、木工、水电都能做。当然,其中一些小项目他们也找了其他工人来帮忙,都是做项目的,什么人都认识,那些小钱就是老柯他们自己结算了。 庞杂的细节按下不表,这项目,让纪舒非常满意。 “材料都是我托人给买的,都是大项目剩下的边角料,好多都是我朋友给的,不要钱。你说,我们收你13块钱一天,贵不贵?” 老柯一只脚踩在门口的一条矮凳子上,眯着眼睛,那样子,别提多得意了。 “不贵,不贵!上次算了材料钱是多少来着?” “材料钱满打满算就收你800块钱,老王闺女做了保,你可以过半个月给,人工费你今天可得结了。” 纪舒上次差点都忘了材料费的事情,因为她第一次搞装修,这些都完全不懂。 幸亏王顺月热心,跟老柯他们说了,要先试营业几天,都没问题了再付钱。 其实王顺月告诉纪舒,自己买材料更省钱,估计别说800块钱,700块钱都不要。 但是纪舒有心让老柯他们挣这个钱,否则他们万一心里不舒服,给她在什么环节上偷工减料不是更麻烦了吗? 这么小的项目,又没有专业的监理,靠的还是工人的自觉。 “柯叔叔,这次真的太谢谢了,这边人工费先结算给您390块,我们过半个月用得都没问题了,材料费就给您。” 老柯嘴角忍不住扬起来,纪舒会做人,看破不说破,也不还价,他们都把最好的手艺拿出来了。所以,纪舒要后付材料费,他就同意了。 “行。小妹子,我看你这人实在,我再跟你多讲两句。” “嗯?” 纪舒竖起耳朵。 “我们这两天不是快做好了吗?我看啊,有一伙人,最近老是往往返返地往这边跑,眼睛就是盯着里面看,昨天我们都快弄好了,这帮人还过来拍照片,被我赶走了。” 纪舒脸上露出疑惑的神色:“这边没什么小混混,管理处都管得很严格,应该不是来找茬的,这是?” “嘿,按说我也不该管。但是你妈妈这些天还经常做点肉包子给我们送过来,你们一家人,都是实在人,我昨天叫老常悄悄跟过去看了。” 老柯说完,给站在身后的一个工人使了使眼色。 那个叫老常的工人点头说:“我跟过去看了,你猜怎么着?哎哟喂!” 老柯脸一垮,“老常,别卖关子,讲重点!” 这个老常是北方口音,讲话和相声一样,怪有趣的。他便说:“街尾那里有个店铺,也刚开始装修,那个拍照的男的进去了。” 纪舒听明白了,这是有竞争对手在抄袭自己的装修风格? “多谢柯叔叔告诉我这个消息,我会注意的。” 老柯他们收了钱,收拾了东西,对纪舒说:“招牌我们明早就给你挂,定做的,明早到,你们这边随时可以开业了。” 等老柯他们走远了,纪舒皱着眉,犹豫着要不要去街尾看看,可是她还和郭记者约了去见理工大校报的人,只好暂时作罢。 来到理工大的学生活动中心,纪舒见郭记者已经站在门口,忙过去打招呼。 一个剪着学生短发的女学生也站在一旁,挑